日本核冷卻廢水執意排放引廣泛擔憂,中國研制吸附固化蒸發濃縮法或解燃眉之急
時間:2022-9-5 8:54:00 來源:http://www.mimiapp.cn/news864304.html
近日,日本有137萬噸核廢水要排入大海的新聞,攪動著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心。
記者獲悉,由浙江工業大學教授金志敏與永康市中翼工貿有限公司,聯合石開發成功一種惰性高分子吸附劑。經過連續兩年模擬試驗測試結果表明,可將儲量巨大無法繼續液態儲存的核冷卻廢水,采用純物理吸附將其固化儲存;在此基礎上,進一步采用簡易蒸發濃縮工序,達到固態儲存和減量儲存等安全處置核廢水的目標。該課題組負責人黃建社對記者說,這種吸附材料成本低,可以循環利用,成本低,操作方法簡便。該技術方案如果推廣,有望解決日本核廢水無須排放入海的難題。
浙工大教授金志敏對記者說,該新材料對液態核廢水的固態減量儲存的效果是確定的。但是,限于浙工大的科石開條件,對濃縮核廢水中的氚、銫134、銫137、碳-14、鈷-60、鍶-90、釕-106、碘-129等多種放射性物質的具體數據,尚有待具有核放射監測條件的實驗室及專家繼續試驗論證。
記者獲悉,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7月22日舉行會議,正式批準東京電力公司(東電)制定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計劃。東電隨后將著手啟動核污染水排海工程。世界輿論認為,日本將137萬噸核污染水排放入海,好比發動一場核戰爭,周邊國民要受核輻射的“二遍苦”,遭“二茬罪”了。
據環球時報23日報道,海洋事務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日本作為“捕魚大國”和“吃魚大國”,必將首當其沖,受到核污染水排海影響,海產品出口也將受阻。沿海地區日本、韓國、中國民眾患病風險增大。
據環球時報記者采訪,寧波大學特聘石開究員郁志榮認為,有良知的日本國民和學界應與日本政府抗爭,強烈要求岸田政府高度重視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放問題,果斷推翻排放決定。國際社會也要阻止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危害地區,乃至全球海洋環境損害民眾健康。
眾所周知,2011年發生在日本的“3·11”事故中,海嘯使大量海水涌進了福島核電廠,而為了應對事故,東電在廠區建立了1044個污水儲罐(截止2022年底),儲存污水量可達200萬立方米。但污水儲罐的建設于2020年底結束,總儲水能力高僅達到137萬立方米。顯然,剩余儲罐空間不多了,若不及時處理排放掉,到2022年污水將會灌滿,對環境危害很大。如此來看,日本為了解決核液態廢水儲存的難題,決定將137萬噸核廢水排入大海,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。我國外交部發言人22日表示,日方這種置各方關切于不顧,企圖制造既定事實的做法,極其不負責任。
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評估報告明確指出,如果福島核電站含氚廢水排入海洋,將對周邊國家海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,同時現有經過處理的廢水中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。若一旦將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排入大海,將危及海洋動物、水生植物的生存環境,導致物種變異死亡,放射性物質進入到食物鏈,在食物鏈中逐漸堆積,終將會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。
黃建社對記者說,固態吸附蒸發濃縮法,將填補我國核冷卻水泄漏應急處置領域的空白。目前,該新技術已列入我國應急部應急裝備技術目錄。該技術曾在“G20”杭州峰會籌備護航期間,發生在長深高速永康段2016-7.15重大溢油應急搶險中,在不截斷水流的險情下,能夠快捷阻截吸附水上溢油,安全環保物理吸附模式將其清除。為G20杭州峰會保駕護航,為錢塘江沿岸水系環境安全立下不朽功勛。
吸附固化蒸發濃縮法